去年以来,滁州市效能办深入学习领会省委“一改两为”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提效能,着力在考核方式上改进、督导方式上优化,努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适应发展形势新需要。1—10月份,累计开展督查督导100余次,上报督查报告20余期、效能通报30期,其中书记批示16篇,市长批示12篇。
一、效能建设总体情况
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鲜明提出市直部门在全省系统内“进前三”的争先进位工作目标,退位或处后5位的单位,调度通报,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尤其是,省里开展“季度赛马”,每个季度都有点评,工作掉线、立马感知,部门单位工作压力都很大,工作主动性也都很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效能考核更好的服务适应“赛马机制”?这是滁州效能建设面对的新问题。我们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四个改进”:
一是改进考核方式
1.变多张试卷“散考”为一张试卷“集中考”。以往市直部门一年要答三张考卷,分别是:省对市目标考核,市政府办牵头;市直部门效能考核,市效能办牵头;党建工作考核,市委党建办牵头,互相独立、各自运作,形不成合力,考核结果不一致,考核指挥棒效应递减。去年将三家考核集中成一张试卷,总分300分,其中省对市考核的150分值直接引用。
2.变“单考”为“联考”。改变以往仅由效能办等少数单位评分的做法,努力让大多数单位在考核中都有权发声。将省对市目标考核的150分,全部由45家牵头单位赋分,分三个层次:一是每项省政府目标考核任务,由牵头单位确定承担单位名单,自行考核,考核结果提交市效能办汇总。二是牵头单位不考核本单位。直接采用省结果,位居全省前3位,赋予该项工作分值100%;第4位至第16位,每个位次赋分按5%比例递减。如第4位赋分95%,第5位90%,以此类推。三是没有承担省政府目标考核任务的单位,由牵头单位,按承担该项工作单位考核的平均分值赋分。既让牵头单位有更多的主动性,又很好体现了“多干多得”的工作导向。
二是改进评议方式
针对以往评议时间集中在年底、所有单位集中放在一张表,参加评议领导对很多不分管的单位不熟悉、不了解,我们在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
1.优化评议时间。改变以往集中在年底开展的做法,采用递进方式,即9月份,启动市级领导评议;10月份,启动县市区评议;11月份,启动企业、居民评议;12月底,汇总上述评议结果,报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评议。通过递进方式,有利于提醒督促被评议单位在日常工作中梳理短板弱项,做好补缺补差。
2.优化评议内容。改变以往市领导评议仅仅提供被评议单位名单做法,增加了工作亮点展示,努力让评议领导对评议对象的工作状态、工作成效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
3.优化评议分组。改变以往每位市领导评议所有单位的做法,今年采用1名市领导评议20—25家单位,每家单位均有8—9名市领导评议。同时,增加评议附页,评议领导对熟悉了解的单位,可以另行评议,最后统一加权汇总计分。
三是改进激励方式
针对少数单位反映,因主要领导违法违纪,影响单位效能考核位次,进而影响干部职工个人绩效奖金的情况;以及少数单位单项工作基础好,因在省里系统内考核获得前三,享受“例外晋级”,进而获得优秀单位,但实际考核得分并不是很高,等等情况。去年滁州市改进激励方式。做好“面子”文章。对享受“例外晋级”的单位,继续采用往年考核直接评定为“优秀”等次的办法,市委、市政府予以通报表扬,建议组织、人社部门在分配单位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上适当倾斜。做好“里子”文章。单位年度考核奖金按照实际考核得分发放,最大程度体现“工作量”。如今年市直1部门因主要领导违法违纪,“一票否决”,但是该部门承担的省任务考核获得“前三”的好成绩,明确按实际得分兑现年度效能奖金,很好的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改进督导方式
为进一步增强督查督导的精准性、权威性、时效性,该市坚持三个聚焦。
1.聚焦领导交办事项。对市主要领导交办事项,效能办主要负责同志自己带队,或请更高层级领导带队,确保督导事项整改落实,形成闭环。如市委开展信访“百日攻坚”行动,每次督导,效能办主要领导带队或参加,对重点县市区,由市一级巡视员、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带队督导,努力推动县市区思想认识进一步提升。
2.聚焦阶段性重大事项。去年3月份、9月份滁州分别发生两次突发性新冠疫情病例,效能办整合市直相关部门督查力量,组成督导组,专题督导疫情防控。尤其是3月份疫情,督导组连续40多天,明察暗访疫情防控,撰写督查工作日志40余篇。
3.聚焦部门关注事项。积极协助市直部门推动难事难题,先后多次与市企业服务中心、市教体局、12345市长热线办、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市防溺办、市投资促进局等单位开展督查。
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情况
去年2月份,接到省通知要求后,该市及时部署推进,目前实现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市、县全覆盖,9月份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延伸至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市、县两级窗口设立以来共协调解决企业群众反映问题260件,满意率100%。
10月下旬,市效能办、市数据局成立2个督查组,进行了督查。从督查情况看,设立该窗口可增强各级各部门的协作联动,较好解决一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容易产生“虚、推、拖、胡”,企业、群众烦心的难题,成效明显。让“小问题”不再成为“大难题”,企业安心。市经开区1家企业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填错,造成无法办理社保、公积金等业务,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窗口受理后,积极争取省相关部门支持,帮助企业远程便捷注册正确的法人账号,使企业安心生产。让“串联”变“并联”,企业省心。来安县1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因生产工艺流程升级改造,调整后的建筑方案不符合消防规范要求,项目无法施工。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全程牵头,协调涉及部门,主动为企业提供整改方案,并给予容缺受理,促进该项目快速施工、投产运营。让“老问题”有了“新办法”,群众放心。凤阳县1居民多年前购买一套房产,只办理了房产证,未办理土地证,因多种原因导致土地交易、土地面积无法确认,房产无法过户。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牵头协调涉及部门集体会商,采取“四邻公示”和补充测绘方式,确定土地交易的真实性和实际面积,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让“真困难”得到“真解决”,群众舒心。定远县永康镇1居民丈夫因病去世,女儿精神残疾不能自理,儿子上小学无法照顾,想将女儿送往福利院,不符合入住条件。该县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向基层延伸后,承担该项职能的永康镇为民服务综合窗口,牵头协调县1家民营医院,为其女儿办理入院托管治疗,主动帮助刘某家中3人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但在督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县未按照省、市要求,建立由窗口主任轮流担任协调员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窗口作用的发挥;有的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对窗口功能定位、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不清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窗口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有的县窗口,节假日或周末,仅提供预约服务、线上服务;有的开发园区未单独设置服务场所,不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企业感受不到园区的“亲企”服务氛围。
面向未来,滁州市效能办、市直工委、市数据局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继续以督查问效为抓手,深入推进“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狠抓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进一步提升效能建设的公信力、执行力、约束力,为滁州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做出效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