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再次聚焦潍坊!

来源:央视财经     时间:2022-06-17 16:49:25     

  中国的盐碱地面积大约有近一亿公顷,盐碱严重的土壤几乎寸草不生,但近年来,通过不断治理,令人头疼的盐碱地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少过去让人嫌弃的荒地,已经变成了农民眼里的风水宝地,这些地里种了小麦、水稻,还有一斤能卖上三十来块钱的西红柿,那么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潍坊:先种苜蓿,再种小麦,盐碱地七年变良田

  潍坊昌邑市青阜村位于渤海湾畔,距离海岸线仅十五公里,土地盐碱化严重。村里的6.2万亩良田,在7年前,还是夹杂着咸腥味道的盐碱滩。海风吹来,尘土飞扬。麦田尽头还有一片没有改良过的盐碱地,明显的分界线很清晰的展示了七年前青阜村土地的样子。

  盐碱地上能长出6.2万亩粮食作物,离不开孙德东的努力和执着。

  孙德东一心想种出粮食,但青阜村盐碱地的土壤盐分太高,要想种出粮食只能先用淡水泡田,降低土壤盐分,所以孙德东最初就打算将附近潍河的水引过来用于灌溉。于是,他利用村里老旧湾塘改造了蓄水池,专门为青阜村盐碱地改良存储淡水。

  孙德东当时想着,就是埋些地下管道,把水引到蓄水池而已,能是多大一件难事。但是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孙德东遇到不少困难。

  潍河距离青阜村的直线距离近20公里,中间隔着17个村庄,还有铁路、高速公路等等,耗资巨大不说,有些事情还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幸运的是,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昌邑市政府的帮助下,孙德东铺好了管道,将20公里以外的潍河水引了过来,并修好了储水的湾塘。

  青阜村经过这么一改造,生活污水和雨水能够有效分流,保证了旱能浇、涝能蓄的水源问题,也让盐碱地有了持续性的淡水供应。

  但青阜村的盐碱地盐分非常之高,为了降低土壤盐分,青阜村又种上了紫花苜蓿。苜蓿有较强的耐盐性,在生长过程中,会降低根系附近的土壤盐分。

  根据摸索出来的经验,青阜村前三年种苜蓿,第四、第五年种棉花,第六年以后再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这样才能保证粮食的产量。

  就这样,数万亩贫瘠的盐碱地用了七年间内变成了良田。曾经的荒滩上如今种出了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昔日光秃秃的田垄如今也变得郁郁葱葱。

  目前,青阜村的农业综合体累计流转托管的盐碱地面积达到10.2万亩,种植粮食的地就有6.2万亩,曾经因为没有粮食种而出去打工的村民们也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半小时观察】政策推动:不毛之地变良田

  粮食生产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要牢牢端稳14亿人的饭碗,关键是要藏粮于地。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人多地少是中国农业长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破解这个难题,一方面,需要“节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而另一方面,需要“开源”,把“不毛之地”开辟成千顷良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在政策红利的加持下,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世间没有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换个角度看,就能变为意想不到的财富。

编辑:rj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