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近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专题研讨暨中央金融单位定点帮扶县恳谈会”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组织召开。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凯生,全国社保基金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央行参事室主任纪敏,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尚福林表示,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建设能力,首先,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方面要推动大型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多作用,另一方面要督促地方中小银行坚守定位,回归本源。其次,坚持创新驱动,提供高质量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继续探索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推广银政、银担、银保合作模式,提升信贷产品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的匹配性,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顺应新形势下数字技术加速向农业农村领域渗透的发展趋势,推动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再次,发挥协同作用,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肖钢表示,金融助力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关注以下问题:金融机构如何选择优质的乡村产业;金融创新方向路在何方;金融科技如何优化农村产业金融服务;如何完善农村信用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如何建立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张承惠总结了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在需求端和供给端面临的挑战,并对农村金融改革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鼓励城市资本特别是股权资本下乡;二是加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作用;三是建立资金批发制度;四是加快推进农信系统省联社改革。
杨凯生就新时期金融如何支持乡村振兴提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在土地规模化、集中化经营中发挥作用;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如何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等。
王忠民表示,数字金融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数字金融可以缩减中间环节,降低信息偏误,减少扶贫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数字经济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可以带动客户和平台企业价值的指数级增长,实现互利共赢。数字金融可以为农村各种业态提供统计核算支持和数字化专业分工,通过点对点的价值传输,实现市场空间的无限拓展。数字金融可以为农村产业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纪敏表示,“人”是农村赋能中最重要的因素,应进一步降低农民的保费负担,提高“三农”保险保障水平。改善政策性担保的运作方式,通过和大型平台企业合作等途径提升风险识别能力,降低担保成本。从供给端促使大中小银行和数字金融机构协同发力,在适当的顶层设计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叶燕斐表示,要发挥好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作用,适度竞争,形成协同效应。大机构要在乡村振兴中提供好中长期资金支持。同时要通过内部资金的转移定价,来更好地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要避免存款竞争,避免因大机构的存款利率定价过高对当地小型金融机构形成严重挤出。要支持地方小法人机构的数字化建设,压实小法人机构、党委和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等各方责任,守住风险底线。
尚福林最后提出,要扎实工作,创造性地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面对当前挑战,中小银行要深耕基层,融入服务乡村振兴的全场景和全过程中,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找到自己的新市场,以此促进自身发展。还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平衡好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