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设立的四十周年。6月23日,“传承与创新·清华与名城四十周年”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27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回溯名城40年工作历程与成就,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保护利用实践探索、保护管理工作经验,研讨应对未来挑战的思路。部分专家采用线上形式参会。
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等24座城市位列其中。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4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99座村镇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6800多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名城保护制度保护了大量珍贵的遗产,在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塑造特色风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坛上,住建部总经济师杨保军、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副司长邓超和清华大学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杰进行了特邀报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首规委办核心区规划处处长倪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等专家聚焦名城理论探索、名城实践、名城管理、名城的挑战与未来等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与圆桌讨论。
“北京作为有近千年建都史的古都和当代中国的首都,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在报告中谈到,北京近年来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量实践,体现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的系统性特征。北京中轴线更是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构建遗产价值阐释体系的重要实践。
在吕舟教授看来,保护不是目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最终目标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如果用中轴线讲一个中国故事到底讲什么?”吕舟教授认为,中轴线的背后既是礼仪秩序、国人审美的体现,又反映了诸多重大实践,体现民族信仰。“城乡历史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在完整保护各类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要通过对所辖行政区划内全部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讲好中国故事,激发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当代创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在题为《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可持续社会性复兴》的报告中,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整体性、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等辨析与思考、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性可持续复兴三个角度,阐释了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可持续社会性复兴,介绍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与综合研究成果。
“北京的第一个特征是古都,第二个特征是首都。”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路林在报告中,从首都视角分析了北京名城“因都而兴”“国之首都”“古都与首都融合”的特殊性,提出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关键要处理好名城保护与首都功能、传统风貌与现代建设、名城保护与民生改善三个关系,把首都发展和名城保护统筹起来,协同互促,使北京历史化名城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
首规委办核心区规划处处长倪锋谈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分工割裂和管理碎片化的问题。“应发挥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优势,展现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走中国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在大变革的背景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合是一个历史机遇,也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据悉,此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清安地建筑设计等支持协办。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表示,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城市保护和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科研传统,有着长期的学术科研积累和大量的实践探索。希望论坛在展示丰硕学术和实践成果的同时,能启迪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投身于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伟大事业中,为促进名城保护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