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抢抓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机遇,围绕“牛、羊、菜、果、花”等特色产业,坚持合理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品牌化打造,做深高原粮仓、瓜果之乡、蔬菜基地、拉面之源四篇文章,持续丰富“农牧联动、草畜结合”的民和循环农业新内涵,努力让民和成为兰西城市群市民的果园子、菜篮子、肉铺子。
抓产业提升,全面夯实产业基础。深入开展产业提升专项行动,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传统种养业方面,持续扶持壮大30万亩全膜玉米、规模养殖、家庭牧场等传统富民增收产业,成功打造30个马铃薯百亩示范田、4个油菜千亩示范片、15个小麦百亩示范田。奶牛养殖、饲草加工等传统产业全面发展,1658家养殖大户、5829个家庭牧场持续巩固壮大。里长垣养殖园区7家企业签订入园协议,6家养殖企业完成棚圈建设。特色种养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桃、食用菌、露地蔬菜种植及冷水鱼、蛋鸡养殖等特色产业,建成“一村一品”产业村125个,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基地19个。隆治桥头、巴州巴二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已具雏形。我县首家标准化蛋鸡养殖场(新民乡下山村蛋鸡养殖场)预计年产鸡蛋800多吨、年产值1200多万元。总堡乡1200亩大葱喜获丰收,产量突破720万斤,平均每斤按1.3元计算,收益达到936万元。总堡乡率先在全省推广全膜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1200亩黄豆玉米套田产值213.6万斤(玉米亩产1600斤、黄豆180斤)。文旅产业方面,结合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在西沟凉坪、官亭喇家、马场垣下川口等村实施乡村旅游发展项目。七里花海、禹王峡等乡村旅游景区多点开花,成功举办七里花海菊花展、隆治梨花节、苹果采摘节、南垣牡丹节等活动,乡村旅游成为群众致富新渠道。光伏产业方面,建成43.4兆瓦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达1.99亿千瓦时,累计收益9257万元,通过购买商铺、入股分红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125个脱贫村每村实现收益73.9万元。拉面产业方面,认真落实纾困扶持政策,为461户一般户发放新开拉面店一次性首次创业奖补资金184.4万元,为69户脱贫户发放新开拉面店一次性首次创业奖补资金128万元。目前,我县共有省内外拉面经营户4186家,从业人员2.36万人,拉面产业年营业额超过14.8亿元左右,年利润达5.7亿元以上。电商产业方面,借助“扶贫电商 832”平台,积极拓宽我县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建成保鲜库17座,库容达3.4万立方米,农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成功举办无锡市农副产品推介会,牛羊肉、马营陈醋、隆治苹果等20种农产品畅销全国。截至目前,产品累计销售额达2.4亿元。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方面,在新民雪沟、李二堡马莲滩等易地搬迁村实施肉羊养殖、甜糯玉米加工等后续扶持产业,搬迁群众稳就业、能致富目标加快实现。
抓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产业质量。发展壮大农畜产品深加工,积极培育生福科技、锦泰食品等农畜产品企业15家。扎实开展“两品一标”认定工作,认定“名禾”等特色农畜产品商标50个、马铃薯等无公害生产面积2万亩、无公害肉羊等生产基地13个,认证无公害农畜产品20个、农畜产品地理标志4个、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个。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共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35家,合作社社员1.07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91万户。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发放食用农产品合格证4万余份,出具合格证9874份,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牦牛、藏羊、冷水鱼等特色农产品率先实施原产地追溯制度,产品覆盖率达90%以上。
抓项目推进,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全力推进项目实施,加快资金支出。2022年共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项目48项,主要实施了玉米加工、牛羊及冷水鱼养殖、蔬菜及羊肚菌种植,试点村产业打造,产业配套设施等项目,有效撬动了乡村产业杠杆,村集体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直接带动农户就业879人(其中脱贫户436人,监测户19人),实现村集体租金、分红等直接受益152.5万元。科学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投资5703万元打造9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投资2115.08万元在18个乡镇42个行政村实施农村户厕改造建设6179座,目前修建完成5021座,完成率81%。2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已完工,道路交通沿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政治项目全面完成。1700户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加快推进,脱贫人口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县域内就诊率均达90%以上。扶持带动帮扶(工坊)发展,17家就业帮扶车间(工坊)运营正常,带动稳定就业373人,其中脱贫户129人,人均增收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