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山论语」建设法治乡村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甘肃日报     时间:2022-05-16 13:40:20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在乡村治理战略中,法治起着根本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省法治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层法治良序逐渐形成。但是,乡村熟人社会形成的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仍在农村有一定影响。个别乡村依然存在法治意识薄弱、法律人才欠缺等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实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治理目标,必须持续推动乡村普法守法,进一步打造乡村法治人才队伍,切实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干部群众知法懂法,是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基础。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利用好新时代实践文明中心、农家书屋等阵地场所,持续化、常态化进行农村法治宣传,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法治思想入脑入心。例如,渭源县近年创作的现实题材普法秦腔剧《三喜临门》,不仅反映了高价彩礼存在的现实,也提供了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的路径,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观念。这种用文化涵养法治的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效助推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在乡村生根发芽。

  打造乡村法治人才队伍,是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亟须“看得懂法律、讲得出政策、用得通法规”的人才。各地要以群众法治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经常在田间地头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有效引导群众尊法学法用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乡村干部也要自觉向“法律明白人”靠拢,增强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形成良好的乡村法治氛围。

  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作用,是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保障。人民法庭是法院系统的“神经末梢”,身处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战线”。近年来,我省着力加强人民法庭建设,合理设置巡回办案点和诉讼服务点,为基层群众特别是边远农牧区群众提供了极大方便,比如甘南草原的“马背法庭”“车载法庭”。各地要持续加强人民法庭建设,进一步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以更加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当好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乡村治理的“稳定器”,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建设法治乡村,筑牢法治之基,让农民安居乐业,使农村长治久安,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动力。

编辑:rj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