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淮安市淮阴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不断创新未成年社区矫正工作思路和方法,以“犯前抓预防,矫中抓教育,解矫抓帮扶”的工作模式,将工作着力点前伸后延,不断提升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未成年损害修复实践效果。
一是犯前介入强预防。建立“不良少年”信息库,与公安、检察联合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对涉嫌违法犯罪但因法定不予以刑事处罚的未成年建档立卡,矫正中心提前介入,在淮阴区向洋特殊教育学校常态化开设“特殊法治课堂”。安排心理咨询师为“不良少年”提供心理矫治,并在智慧矫正中心通过智能VR让其体验监狱生活,直观地认识到违法犯罪所面临的后果,提升守法意识;联合检察、民政、教育、村(居)、巾帼律师助矫团等组成 “护苗小组”,建立“彩虹少年”损害修复基地,运用鲜活的案例,提升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法治观念。
二是矫中严管促转化。通过开展《社区矫正法》宣传、VR体验监狱生活,打好“预防针”;单独入矫宣告、跟班辅导、读书体会,织密“防护网”;组织参与庭审、高频排查风险隐患,拉起“警戒线”。坚持区别对待、特殊保护的原则,根据人员的性格、性别、罪名科学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今年以来开展家属座谈等家庭关系修复活动11场次,修复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和家长的紧张关系,促进亲子沟通交流。
三是后延帮扶固成效。安排“淮阴区巾帼律师助矫团”36名女性律师一对一结对刑释解矫未成年对象,根据需求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定期对是否有再次涉法问题进行了解和走访,联合人社局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和推介工作岗位,联合教体局开通复学绿色通道,今年以来提供法律援助5人次,技能培训20人次,经推介岗位上岗2人,成功复学1人,措施后延安置帮教成效明显,始终保持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和解矫后再犯罪率均为0的记录。(陈东 郭斯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