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跨岛发展

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22-06-20 17:34:05     

  我市强化提升高新园区建设,以海洋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为新战场,以科技赋能产业,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跨岛优化。图为美峰创谷。(市科技局供图)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吴君宁 通讯员 曾广明)从首个国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到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到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从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到“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纵深推进跨岛发展战略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岛内外联动助力产业能级跨越提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和高素质创新名城建设步履强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推动“双创”发展、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工作中成就斐然,多次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如今,科技创新提升为厦门城市全局发展核心战略,有效赋能跨岛发展战略实施,支撑引领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位于嘉庚创新实验室的亚洲第一座“无噪声实验室”,探索新一代能源器件、碳基电子学、原子制造等交叉学科前沿。(厦门日报记者 吴君宁 摄)

  厦门科学城推进建设

  打造跨岛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眼下,位于环东海域和翔安,总占地面积34.12平方公里的厦门科学城正热火朝天推进建设和招商引智,锚定“一湾(国际未来科创湾)联动,两区(同安-集美片区、翔安莲河片区)先行”的空间发展格局,力争打造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优选地、未来产业集聚地,成为我市实施跨岛发展战略的核心抓手。

  厦门科学城以“强科学、育产业、优服务、建新城”为发展思路,将依托美峰创谷、银城智谷、新经济产业园、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及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主要空间载体,着力集群化布局省创新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总部、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创新应用场景等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并辐射带动周边同安高端制造业基地、同翔高新城、海洋高新产业园、生物医药港等产业区域,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超越“最大增量”,成为支撑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源”。

  目前,厦门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国创中心先进电驱动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基地已经落地,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科学城I号孵化器正加快建设。

  位于厦门科学城核心区的银城智谷,正发展成厦门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厦门日报记者黄嵘摄)

   布局特色高新园区

  产业结构跨岛优化再上新台阶

  2003年,厦门市新兴产业办公室成立,前瞻性培育发展“光电、软件、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原来的“中科高技术产业园”到现在的“火炬(翔安)产业园”,从原来的“东海科技园”到现在的“美峰创谷”……20年来,市科技局持续支持火炬高新区跨岛布局,实现“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冲刺国家第一梯队。时隔20年,我市再度强化提升高新园区建设,以海洋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为新战场,以科技赋能产业,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跨岛优化。

  当前,市科技局正联合市海洋局,依托翔安区南部规划建设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积极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2年9月,市科技局与海沧区联合共建“厦门生物医药港”,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与产业培育体系。厦门生物医药港先后入选国家火炬计划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21年发布的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榜单中,厦门生物医药港位列第15位,在医疗器械细分领域排名第3位。2021年我市海沧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2011年,我市启动建设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2021年产值超过170亿元。这是全国第三批建设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也是我市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推进跨岛发展的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因地制宜实行“下派制”和“平台制”,并组建全国首支外籍科技特派员服务队。截至2021年,已累计下派288名科技特派员进驻岛外27个镇街,“平台制”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1149名,发挥科技“智囊团”作用,服务跨岛产业发展。

  【亮点】

  壮大高新技术企业

  建立健全“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全市资格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高新技术企业队伍的壮大有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

增长1382%

  ●全市资格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02年的189家增加到2021年的2801家(其中岛外四区1632家),增长1382%。

  增长483%

  ●高新技术企业年营收由2002年的603亿元增加到3515亿元(其中岛外四区2459.4亿元),增长483%。

  3711.21亿元

  ●2021年,全市规上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3711.21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44.42%;完成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931.5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42.64%。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市把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先发展战略。

  2003年11月,“厦门市新兴产业办公室”成立,牵头编写新兴产业规划,制定扶持政策,推动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前瞻性提出培育发展“光电、软件、生物医药”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光电产业

  ●光电产业主要分布在岛外集美、翔安、同安,并培育发展了平板显示、LED、第三代半导体等细分产业领域。

  光电产业产值已从2003年的约35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约2075.08亿元,占全省总产值一半,平板显示产业链2021年产值达到1606.24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是最彰显厦门创新能力、推进跨岛发展布局的标杆产业,2019年9月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入选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1年,全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相关企业777家,实现产值915.83亿元,同比增长17.94%。以新冠病毒检测为代表的体外诊断,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实现产值超200亿元。

  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

  ●厦门软件园已形成岛内一期二期、岛外三期跨岛发展格局,是全省首个突破千亿的软件产业园区,在全国软件基地评价中综合排名第七,成长性指数排名第一,2019年厦门入选“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2021年,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营收达到1368.8亿元,同比增长10.27%。

  集聚创新资源

  我市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持续加大力度鼓励、引导知名高校院所企业来厦建设研发机构,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增强科技创新策源、科技成果供给和科技赋能发展能力。区域科技创新力量结构性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培育壮大了战略科技支撑力量,大大提升全市综合竞争力。

22家

  ●我市先后引进落地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科院稀土材料研究所2家科研院所,前瞻布局建设能源材料省创新实验室、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引进落地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厦门星座卫星应用研究院等20家新型研究院、重大创新平台,其中2家科研院所、2家省创新实验室、12家新型研究院或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岛外四区。

编辑:rj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