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星科技研发水平拉胯创业板定位存疑 经营现金流恶化盈利质量低

来源: 云创财经     时间:2022-07-13 17:06:51     

  浙江同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星科技”)主营制冷设备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换热器、制冷系统管组件、汽车空调管路和制冷单元模块等。

  据创业板上市委2022年第38次审议会议公告显示,7月13日将有4家企业接受发审委的审核,同星科技便是当日最后一家接受审核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同星科技作为一家拟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其研发能力却极为拉胯,不但研发投入逐年降低,甚至已经近四年无新的发明专利申请,而在对创业板的定位审核要求趋严的大背景之下,同星科技此次能否通过创业板的首发审核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四年无研发成果,挑战创业板“三创四新”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18家企业敲响上市钟声,距今已过去近两年时间,随着创业板注册制的推进实施,监管除了关注持续经营能力、关联交易等财务指标外,也开始重点关注拟IPO公司是否符合创业板的定位,如是否具备核心技术等,一些不符合创业板属性的拟IPO公司也陆续撤单,自2022年以来,截至6月23日,国内A股市场仅创业板的撤单就高达51家,在审核趋严的大背景下,创业板的上市也开始变的愈发困难。

  在创业板发审委关注的众多问题之中,创业板的定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据《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应当符合创业板定位。”包括符合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也就是俗称的“三创四新”。

  然而,在创业板定位的审核趋严的背景之下,此次拟冲刺创业板的同星科技在对于创业板属性及定位的诠释上却显得与其他企业格格不入。

  报告期内,同星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1831.66万元、1913.43万元、2585.11万元,同期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4.43%、3.81%、3.30%,同星科技报告期内的研发投入持续显着走低,并且,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同星科技的研发费用占比也处于垫底的水平。

  同星科技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走心”,直接导致了公司虽然每年支出了高达上千万元的研发费用,但却基本无研发成果的产出,招股书披露,截至目前,同星科技共有发明专利11项,而最近申请的发明专利已经是在2018年9月,也就是说,同星科技已经近4年无新的发明专利申请。

  同星科技报告期内都无新的发明专利申请,这如何符合创业板“三创”中的创新要求?对此,虽然同星科技列举了符合创新要求的例子,但这些含金量远不如发明专利的技术改进能否得到发审委的认可,却仍有待观察。

  净利润高增,现金流恶化

  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同星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1303.70万元、50188.21万元和78374.81 万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101.74万元、4643.25万元和6833.52万元。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指标,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由此可见,同星科技的经营表现似乎良好。

  但如果从经营现金流表现来看,同星科技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另一面。报告期内,同星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519.91万元、356.86万元、-1911.96万元,经营现金流持续下降并且从2021年开始,现金流由正转负。

  我们将业绩指标和经营现金流指标对照来看,同星科技的经营状况令人堪忧,在净利润大幅增长的状况之下,经营现金流持续下降并由正转负,其账面净利润指标的含金量由此可见一斑。另外,2019年至2021年,同星科技主营业务收现比分别为0.52、0.50、0.67,3年间从未达到1,这也说明公司应收类项目挂账较多,主营业务的营收质量不高。基于上述分析可见,同星科技的经营并不像账面利润那样表现良好,其经营的稳定性以及盈利的质量也备受质疑。

编辑:rj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