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青岛科技大学与山东亘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7.7亿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它是目前山东省单笔金额最高的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我国产学研融合得到了长足发展,高校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促进了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成果转化成功率低、合作模式单一、成果转化路径不完善等。那么,如何才能打通产学研路上的这些“堵点”?青岛科技大学通过创新模式走出一条破解“堵点”的新路径。
不找校长找市场
“在青岛科技大学教师中一直盛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找校长找市场’。面向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以‘接地气’的方式寻求发展成为我们科研工作者们一致认同的工作准则。”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伟说。
1999年,为了解决学校科研成果转不了、转不好,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等突出问题,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作出决定:面向市场经济,用民营的体制自己干。
此后,青岛科技大学先后成立10余家学科性公司,陆续推动或支撑软控股份、赛轮集团、海泰科等8家公司实现上市;先后孵化300余家科技型企业,其中包括158家橡胶轮胎产业链相关企业。
青岛科技大学探索将科技成果“植入”企业,形成了“鼓励教师推出成果—带土移植—注册学科性公司—转化成果创造效益—教师股权激励—技术再创新再升级”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坚持开放办学,一方面立足校内“放水养鱼”,另一方面,面向校外,破除围墙,联合政府、企业、行业主动融入产业发展,回答创新方面“1-N”的问题,也就是以大学为核心,形成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成果转化生态,这使得青岛科技大学以全产业链塑造的形式打破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不同轨道上的固态运行,通过讲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科学链故事,填补了源头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似近实远的距离,绘就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产业链”的“青科大谱系”。
校长带着打市场
“做好顶层设计是实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说。
在政策保障上,青岛科技大学先后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18项规章制度,为开展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保障,给科研人员松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激励教师聚焦社会需求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另外,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成果管理、技术转移等工作。学校领导组团带队,每年定期召集优势学科科研精英组成科技“博士行”“教授团”等深入企业举行成果发布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签订科技攻关合同。
校长陈克正经常带队深入企业开展合作交流。近几来,他先后带队前往万华集团、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山东尚舜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寻求合作,并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共建科创中心等协议。
从“不找校长找市场”到“校长带着打市场”,陈克正告诉记者,进入新发展阶段,学校领导有了新的角色定位:要组团带队,为老师们创新创业背书,为校企合作、协同攻关牵线搭桥。
走出青科大模式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观,建设一流孵化载体,打造橡胶谷、科技园、新材料基地等创业孵化平台。学校拥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采用政校企金多主体的参与机制,实行占股不控股的市场化运营。截止到目前,注册“学科性公司”近80家、孵化科技型企业3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蓝海股权上市6家企业。
青岛科技大学深入推进“政产学研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青科大模式”。
比如,学校逐步形成了“推出成果-注册学科性公司-公司上市-股权激励-技术升级”的成果转化路径、科技成果转让+持续技术服务、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多方共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模式、校地共建产业聚集区等成果转化运行模式。
通过不断创新,在2020年和2021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中,青岛科技大学分别以244件和366件专利转让数蝉联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学校先后与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了包括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等,打造了“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高度融合的化工橡胶行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