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茶粉,随时开袋冲饮,成为当下很多年轻一族的喜好。新茶饮时代,对黄山新茶事提出了新要求。茶饮需要更好的茶源、优秀的茶文化内涵,以及精湛的茶叶深加工技术。4月25日,在2023中国(黄山)茶业发展大会暨中国茶饮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黄山区在茶饮领域的实践与成果获得中国茶业流通协会以及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获评“新中式茶饮发展先行区”。
据了解,黄山区被农业农村部划定为“全国名优绿茶优势区域”,是“全国重点产茶县”,是安徽省茶产业“最具品牌影响力重点产茶县(区)”、是“中国名茶之乡”。该区全域茶园面积达7.5万亩,2022年全区茶叶产量1552.8吨,茶叶总产值62004.2万元。
这里有独特的名茶。黄山区是太平猴魁唯一原产地和黄山毛峰历史发源地。太平猴魁于每年清明之后,谷雨之前开园采摘,外观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色泽苍绿、魁伟重实,其味兰香高爽、滋味甘醇,被称之为“猴韵”。自1915年,太平猴魁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以来,这份舌根上的诱惑,延续了一百多年,经久不衰,在2022世界绿茶评比会中,太平猴魁再揽最高金奖。此外,汤口镇和谭家桥镇为核心的黄山毛峰也是品质上乘。
这里的名茶有文化。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 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已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太平猴魁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成为国家世界双非遗。
这里的茶园最生态。黄山区自2020年以来,持续抓好“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病虫害测报员建设”“发放茶园绿色防控卡”等多项措施,全域推进茶园绿色防控工作。加大源头管控,实施自主管理、自主监督模式,强化监管限制农残入园力度。2023年,全区实施茶园绿色防控面积6.89万亩,插放黄板275万张。
2021年,黄山区成立了黄山区高质量发展联合会,目前联合会有正式会员47家。在执行农残标准方面,联合会执行111项农残标准,比国家标准多5项;在欧盟标准与国家标准中,联合会坚持谁最严格就执行谁的标准,确保农残值完全合格且指标值最低。2021年和2022年,联合会生产的太平猴魁茶获批认定为“安徽气候好产品”称号。在安徽省范围内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茶叶生产全过程,充分保障原料质量安全,确保联合会认证基地产出的茶叶管理全程留痕,消费者可溯源查询。
这里茶饮很时尚。近年来,黄山区努力赋予茶业年轻血液,加快茶叶精深加工发展,着力打造新式茶饮产业集群。成功建立与联合利华等公司的合作,引进了立顿、华绿园、水工等茶饮领域内的精深加工优质茶企入驻,进行绿碎茶、袋泡茶等精深加工。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茶与草本植物萃取、精深加工生产在国内处于第一方阵。安徽农业大学在黄山区设立了面向皖南、辐射长三角的综合试验站;生态环境部在黄山区设立了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皖南分中心。黄山区利用区内该类教育科研机构的设备优势和技术优势,专门成立了专业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检测检验队伍,邀请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徽省气象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研究员深度介入茶产业发展,开展茶产业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茶叶分子指纹鉴定等科研事项,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黄山区先后出台了茶园全域病虫害绿色防控、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文件,并从用地、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2021年,黄山区2022年已新建茶机大院3座,2023至2025年间计划再建15座,预计将实现年产上千吨优质原料茶的能力,全力支持黄山区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今年,黄山区推出系列中华传统茶道茶馆,将唐宋时期的煎茶点茶技艺与新时代的“围炉煮茶”相结合,以“年轻化”的姿态更新更好地走向全国新消费群体,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