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非遗从“小众”走向“大众”

来源:     时间:2024-07-10 07:46:13     

 非遗是历史丰厚的馈赠。由于非遗技艺有着工序复杂、工艺繁复、耗时费力等特点,部分非遗项目面临着“人走技失”的传承窘境。如今,望江挑花县级非遗传承人,30岁大学毕业生徐芷璇精心以望江挑花为主打,将非遗融入香囊和儿童肚兜设计的产品,进行线上销售;正在申报王河舒席市级传承人,23岁大学毕业生唐玉参与创新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其中手提包、拖鞋和手机壳,让非遗老传统和新玩法产生碰撞,获得国家专利;龙山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27岁大学毕业生曹英杰,创作交通文明的剪纸作品,把安庆的古建筑融到一起,展现宜城古风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作为一种特殊的“活态文化”,非遗传承依靠人、作用于人,传承人的培养无疑是重中之重。可令人担忧的是,非遗传承人正遭遇老龄化困境,据报道,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为63.29岁,40岁以下的仅占0.64%,吸纳更多年轻力量迫在眉睫。我市3位年轻人,坚持所爱、善于推陈出新,他们为非遗“潮”起来注入了青春力量,值得点赞。

  追求时尚和新颖,是青年普遍的态度和生活方式。随着“国潮”的兴起,新时代青年逐渐表现出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浓厚兴趣与责任感。应进一步深化非遗与现代时尚观念、审美追求的紧密结合,为非遗“潮”起来注入青春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推动非遗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我们应持续激发青年保护非遗的热情,培养和造就更多青年非遗传承人。

  安庆人文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多个领域和类别。我们要推出“非遗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并推广优秀的传承人。比如,鼓励职业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有技能、会设计、懂理论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扶持、立档保护的同时,要进一步提供更多看得见的实惠,以更多的激励措施,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非遗到爱上非遗再到从事非遗,使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洋溢出浓厚的青春气息。

编辑:kxg2024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