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体育陷入“应试”误区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时间:2022-05-27 09:05:54     

  近年来,随着体育中考改革和“双减”政策落地,各地学校和家长对体育越来越重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不断升温。据报道,北京市许多体育场馆周末培训课程价格水涨船高;深圳市不少跳绳培训班提供一对一甚至上门针对性训练,费用高昂且周末难以预约。体育培训“应试”苗头凸显。

  体育运动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我国将体育纳入中考,并逐渐增加体育中考的分值,就是为了促使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更加重视学生健康,让学生在较重的课业之外能够重视身体锻炼、增强体魄,引导教育回归本义。需要注意的是,重视体育不可陷入“应试”的误区,尤应避免可能造成有违初衷的负面影响。为此,有关方面需关注这一苗头,莫让校外体育培训与学生体育中考纠缠不清。

  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体育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更好体现“重过程、强参与、要积累”。例如,可在将一次体育测试成绩作为中考体育成绩(或占很大权重)基础上,更加关注对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评价,探索把考核细化、量化到日常的基础锻炼中,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学校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宣传引导。开足体育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教会、勤练、常赛”;同时探索多元化因材施教,让体育回归兴趣,避免学生以单纯应试目的参加体育运动。家长也应降低分数焦虑,树立理性态度,有针对性地帮孩子发现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不盲目花钱报班。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市场上一些体育培训班不具备相关资质,培训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场地器材不足,容易造成意外伤害。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于2021年发布《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强化行业监管,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坚决抵制“应试体育”思维。下一步,有关部门须加强对体育培训机构招生、收费、广告宣传等行为的监管,坚决查处和纠正“应试体育”焦虑营销等。

  增强青少年体质虽刻不容缓,但也非朝夕之功,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形成合力,循序渐进,以科学合理的引导,使青少年真正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与价值,进而强健身心,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编辑:rj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