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贡品” 这道宁波美食费时费力却是年的味道

来源:宁波晚报      时间:2024-01-12 14:06:30     

  白如玉,圆若盘,顶上一点红。在宁波,“(kui)”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在鄞州区邱隘镇,每逢春节前村民都会做“

”,这项传统已经延续了200多年。“

  ”香软黏糯,曾被奉为“贡品”,前几年还上过央视《美丽乡村行》栏目。

  1月10日上午,鄞州区邱隘镇沈家村文化礼堂热闹非凡,70多位村民现场做“

  ”,在一片热气腾腾中,年的味道唿之欲出。

  连做三天 持续10年的暖心传统

  据说,在明朝正德年间,邱隘住着一个姓邱的寡妇,膝下只有一个幼小的孩子。寡妇生活贫苦,但还是惦记着娘家,每到过年,都要送点“

  ”去作为年礼。后来,寡妇的母亲病逝,只剩下老父亲一人。

  转眼又到年底,寡妇想着,老父亲年迈,不便动刀,就请人把“

”的糯米舂得特别细润,并且将其做成一个比算盘珠大点的小“

  ”。这样,老父亲吃起来刚好一口一个,不用动刀。后来,正德皇帝得知后十分动心,就传旨,每年让寡妇督办,舂制一批“

  ”运送京城进贡。

  春节前做“

  ”,这在沈家村早就成了一项传统,已经持续了10年。今年1月8日到10日,村民在沈家村文化礼堂连着做了三天“

”,用掉了3000公斤糯米,做好的“

  ”都分发给村里55岁以上的老人及辖区爱心单位,这也是该村的一项暖心传统。

  这道美食费时费力,却是年的味道

  “

  ”香软黏糯,但做起来却很费功夫。先用水浸泡糯米,浸泡的时间由气温决定,这样的季节一般要浸上三天三夜。浸泡好的糯米沥干后用蒸笼蒸,在传统的大木桶里旺火蒸半小时,将热腾腾的糯米倒入石捣臼中,开始最费时费力的步骤——捣米。

  捣米要用巧劲,两个人要配合好。

  “捣米很讲究力道,要用巧劲,两个人要配合得好。”今年78岁的邱甫德是地道的邱隘人,从小就跟着爷爷做“

  ”。他说,捣米是一项不折不扣的体力活,光锤子起码有10公斤重。现场,石臼旁围了好几个人,一人拿着捣柱捣,另一人则坐在一旁,在捣锤下降的间隙,快速用手翻弄米团。石槽里有10公斤米,三个人轮番上阵。

  ”点上一点红,寓意喜庆吉祥。

  当糯米团达到无颗粒感、光滑的程度时,就可以进入到“摘”的环节。村民手蘸点菜籽油,用手搓成小团,这就是成型的“

”。“这是阿拉邱隘的特色‘

’,一口一个,小巧玲珑。”72岁的邱定娥将制作好的“

”排列好,中间点上一点红,寓意喜庆吉祥。做好的“

  ”,和手工年糕一样,晾干之后可以浸泡在冷水中,保存十天半个月。

  “过去条件艰苦,冬天没什么吃食,能够在过年吃上一盘‘

  ’,就是最大的盼头了。”邱甫德感慨地说,这一口软糯对他来说就是年的味道。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